温州大学是浙南闽北赣东地区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东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的温州。学校由温州师范学院(创办于1956年)和原温州大学(创办于1984年)于2004年合并组建而成,历经“两校合并、七校融合”的沿革变迁,办学源头可追溯至1933年创建的温州师范学校。在86年的办学历程中,温州大学始终秉承“光大国族、造福人群”的学校精神,自强不息、艰苦创业,成就了今日文脉绵延、奔腾浩荡的发展格局。
温州大学现已形成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国际合作教育等多层次、多形式并举的办学格局;学科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教育学、经济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九个门类。设有15个学院,举办瓯江学院(独立学院)。“教师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办学特色显著,“工程教育”“文理科基础教育” “文化艺术教育”优势逐步凸显。
学校现有茶山和学院路两个校区,占地总面积1985亩;校舍面积100.3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25亿元;校本部馆藏纸质图书169.7万册,电子图书约182.6万册,各类中外文电子期刊和资料数据库93个。截止2019年3月,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5232人(其中本专科生13032人,各类研究生1537人,留学生663人);各类继续教育学生11848人。有教职工1768人(其中专任教师1097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职称教师203人、副高职称教师380人),有各级各类人才工程入选者322人,拥有双聘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等一批高层次人才。
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前身是原温州师范学院美术系(设立于1984年)和原温州大学服装艺术设计专业(设立于1988年),属国内同类院校中较早创办美术、设计、服装类专业的院校之一。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011人,硕士研究生28人。教职工69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23人,博士7人、硕士43人。
学院现有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艺术专业硕士、教育学(美术)专业学位硕士以及课程与教学论(美术)学术学位硕士4个硕士点,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5个本科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入选教育部“卓工计划”试点建设专业,浙江省特色专业;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为浙江省特色专业、温州市重点专业;设计学为校级重点学科(A类)。《服装立体裁剪》、《鞋靴结构设计》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并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学院现有教学用房2万余平方米。艺术设计实验教学中心为温州市示范实验中心,下设实验分室43个,教学实验设备总值1000余万元。学院拥有浙江省皮革行业创新服务平台(制鞋方向)、浙江省温州服装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服装技术服务中心)、温州市服装行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服装技术服务中心)3个技术服务平台,创意设计研究所、服饰造型研究所、美术教育研究所3个研究所。学院与地方知名企业共同建立了10余家校企联合研发中心,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015年8月,温州市政府发文同意温州大学筹建“温州时尚学院”,由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负责实施建设。时尚学院重点开展时尚人才培养、时尚产品设计、时尚信息发布、时尚研究推广、时尚产业推进等工作。
学院与英国德蒙福特大学、意大利新美术学院、欧洲设计学院、韩国及台湾等高校艺术学院建立合作交流项目,联合培养交流生、交换生,每年暑假定期组织专业设计营活动。
学院以“强实践、能创新、富有艺术素养和设计创作能力的应用型专业艺术人才”为培养目标,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创业平台好,创业氛围浓厚,学生就业率高,毕业生质量好,深受用人单位的赞许。
近年来,师生作品多次获国际国内展赛大奖,赢得了良好的学术影响和社会效果。经过全体教工多年的努力,教学质量、师资力量、人才质量、科研创作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声誉逐年提升,学院已成为一所融纯艺术专业、设计应用专业于一体的高等艺术学院。
原温州大学艺术学院在1993年开始设立装潢设计专科专业,一直到2006年在合并而成的新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和温州师范学院美术系环境设计本科专业组合成环境艺术设计系。 通过22年的专业发展,长期注重专业建设,依托温州大学“十二五学科提升战略”建设项目-设计学重点学科A类,加强与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家具设计等专业学科渗透,注重师生参与各类室内外环境装饰装修工程设计实践,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全面发展。主要研究方向两个:装饰艺术与古建筑文化、虚拟仿真与环境艺术设计。培养出近千名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既有较宽厚的基础理论、较宽广的专业口径,又具备相当的设计能力,既能在教学科研机构或者专业设计部门、设计公司以及其它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和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和设计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拥有在本地区建筑装饰业界、景观与室内设计行业有影响力的资深专家教授(硕士生导师) 2 名、副教授1名和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并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数名教师形成的教学梯队,基础课教师在学院内实行各专业共享,先后与台湾大同大学、英国蒙特福德大学建立学术交流,教学互动。
本专业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开展产学合作,推行“以赛促学,以展促教”、项目制、校企合作工作室制等教学模式,积极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李勋详教授主持的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艺术设计专业虚拟实践教学环节构建研究——以景观和室内设计课程为例”,针对具体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分析,开发出“室内装修虚拟实践教学系统”,提高了设计教学的内容和技术创新水平。实践教学改革成果显著。本专业积极和本地域的建筑装饰业界、景观与室内设计行业充分合作,形成了一支来自行业一线的兼职教师队伍。教师教学科研成果突出,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教研教改项目。朱广宇教授主持的《古建筑门窗研究》获 2012 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黄玫玮副教授主持的《温州传统家具研究 》获温州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李勋详教授主持的《环艺设计仿真与虚拟实践教学实验中心—— 教学实验平台建设》获得 2014 年浙江省提升地方高校办学水平专项资金项目资助 120 万元,朱广宇教授主持的《中国传统建筑室内装饰艺术》获温州市第十三届社科优秀成果奖。潘怡老师设计的《瑞豪·水心饭店》获得2013年金堂奖年度优秀设计,面积:10900㎡(浙江温州)
教学设施条件比较完备。本专业现有教学实验室 9 个,面积 790 平米,设立了材料样板工作室、精雕机模型制作实训室、产品制作工作室、计算机机房、摄影房等专业实验室,以及一个“环艺设计与景观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平台)”。同时建立了以多个行业龙头企业为代表的学生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教学场地和设备基本满足实验教学需求。
注重学生学业就业指导。以“立足人才培养,服务创新创业”为宗旨,建立“学业促专业、专业促创业、创业促就业”四业联动机制,开展“专业导航”、“艺路导航”、“展赛指导”、“就创指导”等系列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赛季风”、“艺苑杯”、“创业邦”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各类赛事。师生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室内外设计作品大赛并屡获大奖,赢得了良好的学术影响和社会效果。近三年来,学生先后获得“天瑞奖”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2015CIID“新人杯”全国大学生室内设计竞赛优胜奖,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艺术节展演活动一等奖等奖项,游立雪同学的《具备心理调节功能的 3D 梦幻类虚拟视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获得“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立项。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广泛欢迎和好评,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在 90%以上。
二十多年来,本专业注重课程建设和学科发展,坚持科研、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术交流、科研创作与地方合作,培养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设计能力和较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具有科学技术与艺术融合的思维与创新能力;并且有较高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计水平和文化艺术修养,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具备本专业创新科研的基本能力。其中,创业意识与专业创业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在公共选修课、公共必修课、专业课及实践教学等环节中融入创业教育内容。师生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室内外设计作品大赛并屡获大奖,赢得了良好的学术影响和社会效果。
中心负责人:李勋祥 教授
总投资:120万
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环艺设计仿真与虚拟实践教学中心是2005年在省财政厅专项建设资金的立项资助下建立的。以实验室软件、硬件平台为依托,由三维立体视觉、虚拟交互操作、分布式多人网络互联机等虚拟现实技术作为支撑,由图形工作站、服务器和存储网络所组成。教学中心长期致力于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数字艺术设计与美学研究,研究领域涵盖数字二维和三维设计,包括环境艺术设计虚拟实践教学、数字艺术创作、数字媒体应用、虚拟交互仿真等,现有景观仿真与虚拟实践实验室、虚拟现实与数字艺术设计中心以及数字化艺术与科学研究所。中心的研究宗旨是艺术、教学与科学的结合,把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传统艺术、美学与计算机三维动画、虚拟仿真技术融为一体。本中心成立以来承担过了2个多个浙江省新世纪教改课题和一个校重点课题,指导学生获得了1个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立项和多个校创业创新项目立项。
实验中心功能介绍:
1.由三维立体视觉、虚拟交互操作、分布式多客户网络互联机等虚拟现实技术作为支撑,以图形工作站、三维立体投影及显示仪、交互设备等硬件组成的“环境艺术设计仿真与虚拟实践”教学实验室,可供35名学生同时进行景观仿真、建筑设计、室内空间设计、家具设计、照明设计等相关课程的计算机仿真与虚拟实践。年均课程数不少于8门,实验项目数不少于32项,开放人时数不低于5000。
2. 面向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开设《环艺设计仿真与虚拟实践(包括景观仿真、建筑、室内空间、家具、照明设计等)》系列选修课程,年均累计学生200人次以上。
3.实践教学中心围绕景仿、照明、室内空间、家具等仿真与虚拟实践的主题,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课外实践开放实验项目,开展课外艺术设计与科技相结合的创新活动,学生在申请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国内相关行业的设计大赛方面提供技术支持。